首页> 罗平新闻 > 复兴昆明旅游 罗平“救主”
2月29日,云南省旅游局局长喻顶成在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上透露:云南将加快旅游产业体制创新,加速旅游产品转型升级,整合全省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完成云南旅游的“二次创业”。那么,这对于自1999年以来一直停滞不前的昆明旅游业将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会?对于有约三分之一的外地游人只是过客的昆明旅游业来说,究竟该如何复兴?
事实上,围绕昆明旅游业重塑1999年以前的辉煌的远大目标,云南旅游业界曾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记者近日获悉,昆明风光国际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朱伯威几年前提出的“罗平方案”几近完成,“罗平方案”的策略是:“打造以罗平为点、昆明为主的滇东地区精品旅游景点,推动云南旅游整体发展。”
三角定理
借“罗平”修补昆明“金身”
在朱伯威办公室的一幅云南地图上,丽江、版纳和昆明分别被画了三个大圈,并用粗直线连接成一个三角形。
“罗平方案”是基于稳固云南旅游“三角形”的设想
“其实我的方案都画在这幅地图上。”朱伯威说,“这就是云南旅游资源的现有格局,西有大理、丽江,南有西双版纳,东有昆明,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也是构成云南旅游的最基本三角。我们以往旅游线路的开发和设计都是围绕着这个三角形进行。从几何学上来说,三角形最稳定。从旅游角度说,现在开发三角形外的任何一个点都会和这个三角形上的任何两点构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假设以保山为点,它可以和版纳、丽江构成一个新的旅游三角,形成一个旅游规模圈,比重新去构建一条线或一个三角要省钱得多。同样等保山建设完成,又可以和版纳、丽江任何一点再加上某一个其他点,继续扩大三角。这对云南旅游经济的未来,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做大罗平和这个三角形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朱伯威是这样分析的:1999年世博园开园,昆明市当年实现了旅游业总收入比上一年度增长近1/3,云南省的旅游在全国总排名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第六名。但此后就停滞不前,云南旅游在全国排名上一直徘徊在九、十名之间。可以看到,在构建云南旅游的最基本的三角上,昆明的作用非常重要。现在停滞不前的原因,在于昆明没有形成复合型旅游景点,而开发罗平可以强化昆明的旅游市场,强化云南旅游格局中这个最基本三角上的一角。
其次,罗平的地理和旅游资源优势已完全具备了和昆明形成规模市场的前提,在罗平和昆明之间,一条线上有石林、彩色沙林、九龙瀑布及罗平油菜花,往下就是贵州安顺的黄果树瀑布;昆明向上有九乡、曲靖的会泽,往下是抚仙湖、弥勒、丘北的普者黑和元阳梯田,借着开发罗平把这一系列景区连接起来后,可以带活昆明的老景区。而罗平的这些优势是昆明附近的其他地区不具备的。
另外,经过几年的市场培育,客源呈增长的趋势。特别是南昆线的开通,昆石、昆曲、昆玉的高速公路网又为罗平与周边的景区尤其是与昆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在驾车从昆明到罗平仅需4个小时。所以,用罗平来增强昆明这个角,就可以让昆明的“金身”得到完美修补,不仅省钱,而且省时。
罗平困局
资金投入不够拖了旅游后腿
那么,朱伯威提出的“罗平方案”到底有多大的可行性呢?
根据曲靖市2006—2007年年度旅游发展报告透露,曲靖市近几年在旅游开发上一直在扶持罗平,把罗平作为整个曲靖旅游业的发展龙头,制定了南线以“花的海洋”和喀斯特山水文化为主,中线以康体度假和美食文化为主,北线以高原草山风情、历史文化、红色旅游为主的三条精品线路。
在政府的扶持下,罗平景点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加大了规模,铁路、公路等交通状况也大大改善,同时改造、兴建了一批宾馆、酒店,这几年,自驾游、团游、季节游的游客渐渐增多。借2002年在罗平成立并召开的首届全省旅游业年会的契机,昆明、红河、曲靖等五州市达成了建立滇东南旅游经济区域的共识,而几年来昆明和各州市围绕“喀斯特景观山水”这一品牌整合旅游资源,也成为罗平旅游发展的另一个推进作用。
但是记者翻阅相关资料时发现,相比年旅游总收入107.2亿元的版纳,年旅游收入仅19.43亿元的曲靖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即使相对于该市441亿元的财政总收入,旅游收入所占比重也不大。参照丽江投入和产出模式,相关专家估算,罗平要想和昆明、红河、文山成一个大规模的旅游圈,旅游资金的缺口仍然太大。
协会声音
振兴昆明旅游政府该出手了
“振兴昆明旅游,解决云南市场现存的问题,完全依靠旅游企业自己解决是不太可能的,政府该出手了!”昆明市旅游协会会长段庆元告诉本报记者,滇东地区一直是构成云南旅游的三大地区之一,其中昆明在这一区域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它一直是云南省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完成了全省45%以上的游客接待量,加上滇东南区域旅游合作和昆明大城市圈的建立,可以让这一地区旅游发展更加迅速,甚至能将旅游线路产品衍生到越南和东南亚。
“以罗平为点开发旅游,来辐射滇东南这个面,确实对振兴昆明旅游甚至对整个云南旅游都具有战略性意义,朱伯威的方案也是近些年业界对振兴昆明旅游的最具代表性的方案之一。昆明旅游自1999年后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昆明依然是一个游客集散地和中转站,旅游收入年增长为4.7%,远不能和版纳、大理比,就是在滇东南各州市也是最低的。原因就在于昆明的旅游景点不少但精品不多,人数不少但收入不多,促销不少但亮点不多,无法和昆明老景点形成规模效应,这也是朱伯威提出开发罗平的原因,但是无论如何,振兴昆明旅游,有关部门要提上日程了。”
罗平要真正充当支撑和振兴昆明旅游的“救世主”,加大对罗平旅游的资金投入将是关键。
从“罗平方案”看皮与毛的关系
□ 本报评论员 赵育兵
中国有句古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话经典地总结出了皮与毛的利害关系。
事实上,这话同样适合于昆明旅游业的发展。
景点是旅游业的皮,是旅行社赖以生存的基础;游客是旅游业的毛,是旅行社赖以生存的“上帝”。
但依据昆明市旅游协会会长的说法:旅行社为降低成本无序低价竞争是造成昆明旅游业滑坡的主因。为了降低成本,昆明一些景点逐渐遭到旅游社抛弃,长此以往,昆明淡出游客的视野,或者来云南旅游的人成为昆明的过客,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很显然,当景点不断遭遇旅行社的抛弃后,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就被抛弃了。对于昆明旅游业来说,自然就成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老话的鲜明应验。
而业界以昆明风光旅行社老总朱伯威为代表提出的“罗平救主方案”,实际上就是回到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法则:做好昆明旅游业的“皮”,“皮”做好了“毛”自然就多了起来。
可以想象:一旦罗平的旅游投入被加大,那么整个滇东南线路必将迎来新的生机。而罗平线路的激活,也就自然保证了昆明这一角在云南旅游业的三角原理中的实力。
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振兴昆明旅游,“罗平方案”自有其科学性。
对于昆明旅游业的振兴来说,回到“皮毛关系”是基础。无论是“罗平方案”还是其他方案,只有景点做足,线路才有吸引力,才能“救主”,否则,振兴昆明旅游就很难保证不会成为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