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大山边缘的云南罗平县大水井乡,因为名字中透着大水井三个字,很难让人把它和干旱联系在一起。实际情况是,这个建在喀斯特峰林石头上的贫困乡,水源异常缺乏,甚至连地下都没水源。
该乡党委书记王冬梅告诉记者,现在自救的措施是,除了组织力量给村民送水外,还培训农民外出务工。
如线山泉成救命水
天刚亮,唐梨凹村的熊正才就拎着两个政府发放的救灾水桶,向近一公里外的水源点冲了过去。他赶到时,前面有三家人已经到了。
如线般的山泉,从岩石缝中渗出,村民砍了半片不到一米的竹片将水引出来,下面是一只只等待接水的白色水桶。水像珍珠般串联在一起,滴在桶里。一桶水需要一个小时。大旱之年,如线般的山泉水成了158名村民的救命水。
上午10点,村里负责人喊,“消防送水来了,大家拿桶到坝子上接水。”在这里接水的村民,自然也走了,因为那里两分钟就能接满一桶水。罗平县消防大队大队长李义雷说,他们从年初的1月份就开始给各个乡镇的村民送水,“现在有8辆车,基本上一个村子两三天就能送一趟”。
而在箐口村委会的石牛取水点,有两个半片竹筒在滴水,从300米外引来的用水管引来的两个水源现在基本已经无水可流。
这个水源点需要满足5个自然村的450名村民的生活用水。5个村采用了排顺序的办法,来确定24小时的接水时间,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虽然有少量的水源以及当地政府的间隔送水,但受灾面积过于广泛,使得村民们不得不到30多公里外的色依河拉水。
罗平转移农村劳动力
“九分石头一分土、土如珍珠水如油”,大水井乡党委书记王冬梅这样形容当地水资源匮乏的现状。之前,当地政府和村民还对打井抱有希望,但地质专家的勘察证实,这个喀斯特峰林地下没有任何水源。
昨天中午,大水井乡中心完小校长张学春组织140名住校生拎着小水桶接消防车送来的水,小水桶里的水洗脸洗脚后,才能拖拖宿舍或浇下校园的绿色植物。相对学校、机关、4个苗族村庄等重点人群和村庄的保障用水,大水井乡1845个小水窖已基本干涸。
王冬梅说,为避免次年发生因旱灾导致的困难,组织劳务输出协会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日前有7000多人外出务工。罗平县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3月,全县新增转移输出劳动力3.82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80.88%。
本报特派记者云南罗平报道
文/郎清湘
图/张锦旗
(本文来源:重庆晨报 )